首發於FB粉絲專頁網誌
二元對立的概念,最初是由法國學家李維史陀提出來的結構主義理論。他蒐集了南北美洲八百多個神話故事,發現神話故事具有對立的特性,如「生/死」、「神/魔」和「對/錯」,並認為二元對立是人類最基本的思想組織。
二元對立是所有創作技巧中最簡單,也最有效果的故事手法。
最簡單易懂的例子,就是好萊塢英雄電影中的「英雄」與「反派」;最經典的例子是歐美文學《理性與感性》,兩者皆是透過兩個對立的角色,塑造出強烈的對比與衝突。
或許會覺得好萊塢的電影都是相同套路,不是很無趣嗎?我過去也是那麼想,但後來發現,二元對立不僅只能運用在角色設定上,在社會型態、價值觀、群體或思想等都可以運用到二元對立。
舉個例子,漫畫《航海王》中「天龍人」和「魚人族」就是一組對立,一方擁有特權,一方低賤卑微;一方驕傲自大,一方知足善良;一方住在受政府保護的聖地馬力喬亞,一方只能住在照不到光亮的深海。這樣的階級對立正是運用了二元對立的手法,讓讀者更加厭惡天龍人,並對魚人族抱以同情。
航海王(天龍人/魚人族)
同時,一部作品也不會只有一組對立,往往會存在好幾組對立。
經典動漫《凡爾賽玫瑰》中的「貴族/平民」是全作最重要的對立,同時,「安東尼德皇后/奧斯卡」兩個女人截然不同的命運與個性,亦是另一組對鮮明的對立。
凡爾賽玫瑰(安東尼德皇后/奧斯卡)
另一方面,「奧斯卡/安德烈」這對戀人身為「貴族」與「僕人」的階級差距,又是一組對立。
凡爾賽玫瑰(安德烈/奧斯卡)
直到後來,我發現二元對立其實就像寫作手法中的「映襯」。
那麼,既然是「映襯」,也就不僅侷限於兩者的對比,可以三者、甚至四者以上進行映襯,像是大家熟知的《哈利波特》,裡面的哈利、妙麗和榮恩,三人不同的個性與處世態度,就是一種對比。
哈利波特(哈利波特/妙麗/榮恩)
大陸電影《小時代》中的四位女主角,彼此之間不同的價值觀與人生觀,也是一種對比。
小時代(唐宛如/林蕭/顧里/南湘)
最終,故事所要做的就是要解決這些對立,可以是思想上的轉變,也可以是具體的結果。
在《凡爾賽玫瑰》中,平民最後處決了國王和皇后,結束了奢糜的波旁王朝,亦象徵著主權在民;在好萊塢電影中英雄擊敗反派;在推理故事中偵探抓出兇手;在愛情故事中公主嫁給平民,故事的結局最終都是為了化解對立。
簡言之,無論是任何類型的作品,都可以找到二元對立的手法,因為這是最容易製造衝突,也最簡單的技巧,而故事最重要的元素也莫過於衝突了。